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来到敦煌:冷僻旅游地,瓜州锁阳城
到甘肃敦煌旅游的人,大都是奔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来的。敦煌地处甘肃西北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荒漠与绿洲交织,农耕与游牧交织,中原文化与西来佛教交织,中西陆路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古代敦煌地域比现在大得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敦煌周边是广阔的荒漠,其他景点略显偏远,交通略有不便。我们几个散客一部车,从敦煌出发,首先到达的是“破城子”。
破城子遗址位于安西县(现改为瓜州县)驻地渊泉镇踏实乡破城子村,残城墙南北257米,东西148米,城墙残高6.5米,夯土版筑。现城址为唐代所筑。城内叠压着两个文化层,下层为汉文化层,上层为唐文化层,中间隔着沙流水沉积层。
遗址在国道边上,旁边就是村子,没有有效的保护,人可以随意爬上土城墙。没人讲解,站在这里自己体验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古城吧。
继续前行,来到锁阳城。2014年锁阳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算是重新找回了它在丝路上曾经拥有的地位。2013年我来时景区还在开发,游客服务中心还在建设中。买了门票,有工作人员讲解。
简陋的办公区(2013年)
2013年锁阳城门票40元
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镇。锁阳城始建于汉,是敦煌郡冥安县的治所;兴于唐,唐为瓜州郡,其他各朝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明代更名为苦峪城,明末城废。所以锁阳城历史上名称很多“瓜州古城”、“晋昌故城”、“苦峪城”等。锁阳城之名缘于清代民间,因城周围生长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
“锁阳城及其周围分布的6处汉唐古城,其形制之复杂,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遗存之丰富,为国内罕见。”(专家评语)
讲解员让我们认识了一下锁阳。
锁阳多生长于干旱少雨的西北戈壁、荒漠地带,为多年生肉质草本的寄生植物,全株红棕色,大部分埋于沙土中,可药用。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西征到此,被哈密国军队围困在城中,将士们靠挖锁阳来充饥,坚持到援兵的到来。
还有常见的荒漠植物先锋红柳和骆驼刺。
历史上的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玄奘法师(唐僧)也是从这里(瓜州古城)走向西天取经之路的。
空中看锁阳城遗址和锁阳城遗址示意图。
这里曾经是绿洲茵茵的古绿洲中心,农业灌溉渠系遗迹分布于锁阳城周边区域,包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等纵横交织,排布有序,密如蛛网。通过人工修建的这些水利设施可以将疏勒河水引至城址周边地区,形成农业灌溉渠系。经由中原移民的屯田,这里被人为开辟为古绿洲,是干旱地区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
同时这里有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历史上各民族轮番在此上演了悲喜剧。由于河流的改道和风沙的侵袭,沧海桑田,现在的锁阳城被一大片废弃的古绿洲包围着。
这里汇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垦区等多种文化遗存,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国内罕见,被文史学家称为古文化遗存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奇迹,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
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城址、塔尔寺遗址、锁阳城古垦区和古渠道遗迹、锁阳城墓葬群等4个方面的遗迹。
2013年我去的时候,我们爬上了城墙。
锁阳城城址由内城、外城及羊马城组成。内城、外城为双重城墙,外城与内城之间的“羊马城”,以及墙体上的瓮城、马面、角墩等防御设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河西走廊边疆城市的防御特征:长距离交通和交流条件下的防御和安全体系。
西北的角墩特别高大,至今仍高约18米,成为锁阳城最显著的标志。下用夯土上用土坯垒砌而成的。角墩是古代军事上站岗放哨的报警系统,“白天燃烟为烽,夜间点火为燧”,通过烽燧来传递信息。
这座烽火台之所以能屹立至今,主要原因是它在东西走向开有一个门洞。这个门洞有两个作用,一是减少风荷载。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常年盛行东西风,风沙特别大,留有这样一个门洞就可以减少角墩对风的阻力,所以这个角墩至今保存比较完好。二是为站岗放哨的士兵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当年有幸,我们可以爬上去。
2013去的时候锁阳城遗址还处于原始保护状态,也没有区间车,很多遗址没有看。2014年遗址列入世界非遗,城墙还让不让爬,角墩还让不让上?不管这里曾经多么辉煌过,现在只是小众旅游之地。
关键词: